所在位置: 农信资讯 > 媒体报道

【四川日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巡礼专刊:四川农信 助力乡村振兴,一起向未来!

2022-05-30 21:54:53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2月22日,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安排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
  不久,一份印有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以下简称“省联社”)、四川省农业农村厅两家单位鲜章的文件,下发至全省农信系统和农业农村部门。这份名为《关于金融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紧扣中央一号文件要求,端出15条金融措施“干货”,这是四川农信今年的“一号文件”。
  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是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力量。四川农信“一号文件”聚焦这一群体,意味着一种前行的方向、一股坚定的力量和一份如山的责任。2021年,全省农信系统向近21万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投放贷款528亿元,同比增加58亿元;支持现代农业产业贷款余额503亿元,同比增加90亿元。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以“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为目标愿景的金融机构,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助力乡村振兴,是四川农信职责所系、使命所在、宗旨所向。
  金融“活水”,澎湃如潮润山乡。以梦为马,驰骋沃野向未来!



看站位:
舟大者任重。四川农信对标对表中央和省委要求,主动担当作为,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劲金融“活水”

  四川农信“一号文件”年年出,为何今年要聚焦农业经营主体?“中央要求、市场需要、农信担当。”省联社主要负责人简洁有力地回答。
  中央要求是前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将“强化乡村振兴金融服务”单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进一步解决乡村振兴金融服务供给不足这一“卡脖子”问题。省联社党委第一时间研究学习,组织系统上下开展大调研、大走访,仔细对标对表,将一号文件精神细化成一条条具体的金融措施,确保中央要求在全省农信系统落地落实。
  市场需求是动力——加大对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支持,发挥其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是更好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必由之路。目前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快速发展,4.9万个农村集体经济实现确权赋码登记,量化集体资产845亿元,实现集体经济组织总收入130亿元。省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认为,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将为农村金融市场带来新的蓝海。
  农信担当是根本——对农业经营主体的支持,根本原因还是来自四川农信因农而生、因农而兴,铭刻于心的初心使命和责任担当。
  担当源自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省各地陆续组建农村信用社,及时有效地解决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资金缺口问题。支持农业生产、农村建设、农民增收,早已镌刻进四川农信的血脉基因。
  担当厚植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农信始终坚持全方位支持“三农”发展的战略方向和战略定力,全面助力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建设。截至2021年末,投放“三农”贷款3530亿元,同比多投84亿元,涉农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340亿元,达到5449亿元,占全省同业的27%。其中,累计投放精准扶贫贷款1285亿元,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70亿元,余额占全省同业的87%,结对帮扶贫困村226个,选派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284人。作为我省业务规模最大、网络覆盖最广、员工数量最多的银行系统,四川农信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可信赖的一支重要金融力量。
  担当指引未来。中央一号文件要求,必须着眼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省联社党委心怀“国之大者”,要求全省农信系统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持续加大信贷投放,积极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促进“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看亮点:
突出精准,15条措施覆盖全部农业经营主体类型,每一类经营主体都有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予以精准“滴灌”

  “承包了50多亩坡地,今年准备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同时发展绿色农业观光游。”初夏时节,绵阳市三台县绿望农场负责人苗军对未来信心满满。
  这信心,源于乡村振兴涌动的时代大潮,也来自四川农信给予他的金融支持。三台农商银行根据《通知》要求量身定制的家庭农场贷款,让他挺直腰杆准备大干一场。
  绿色的田野,绿色的希望。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上,针对绿望农场这样数量众多又类型各异的农业经营主体,四川农信提供了差异化的一揽子金融服务方案。
  “精准是最大的关键词。”省联社党委委员、副主任姜林介绍,此次出台的政策体系覆盖了我省全部农业经营主体类型,微观层面关注农户,中观层面聚焦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集体经济组织等,宏观层面则主要服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综合考虑不同类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水平、发展阶段、发展规模等因素,以保姆式的服务精准“滴灌”金融“活水”。
  精准,首在找准痛点。进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的历史阶段,小农户的资金需求呈现出“大额、长期、集中”的特点,原有的最高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已杯水车薪。
  为解决这一问题,《通知》明确:对符合条件的小农户匹配最高额度30万元、最长期限5年、最低利率执行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的农户信用贷款。“额度调高、年限延长、利率降低,都是为了精准满足小农户生产所需的资金诉求。”
  精准,贵在抓准特点。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从业主体主要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金融的需求已显著高于农户,具有多层次、多样化、复合型的特征。同时,乡村振兴又是一项新的事业,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要求更高、变化更快。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按需点菜’,金融服务要‘照单做菜’。”姜林形象地比喻,“针对家庭农场,我们实施‘批量授信’,推进‘家庭农场信贷直通车’;针对农民合作社,我们推广‘核心企业+合作社’模式,推广农村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抵押贷款,支持农机具和大棚设施等依法合规抵押质押融资;针对集体经济组织,我们匹配专属信贷产品,凡用于生产经营活动的,授信额度最高500万元,信用方式最高100万元。凡用于固定资产建设的期限最长10年,凡用于补充流动资金的期限最长3年,利率最低执行当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
  精准,重在打通堵点。初夏的蓉城,生机盎然。在四川农信总部大厦内,四川农信与新希望集团围绕乡村振兴、农业产业链、供应链金融和绿色信贷等领域进行了一场交流。
  新冠肺炎疫情给农业产业链供应链带来极大压力。特别是像新希望集团这种处于“链长”位置的头部企业,牵一发而动全身。确保龙头企业资金流稳定,有助于巩固产业链、稳定供应链,最终实现价值链的集约式、高质量发展。
  这是《通知》重点发力方向之一。
  四川农信将针对原材料购买、农产品收购等环节提供流动资金贷款贷款金额根据农业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及流动资金需求确定,期限最长3年。全省农信系统还将积极采用保证、抵押、质押等多种增信方式,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基地及工厂建设、设施装备改造升级等资金需求提供项目贷款
  精准,成在攻克难点。普通的工商企业生产经营贷款,其期限一般最长为3年,即可满足绝大多数客户的用款需求。但农业生产受天气影响大、生产周期长,面临自然灾害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等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
  安岳县的柠檬产业是四川“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川果”产业的典型代表。但柠檬的生产周期普遍较长,一般栽种后第3年才开始结果,5年后达到商品化果品,生长期、挂果期、丰产期各个阶段的收入和支出不匹配,成为农业信贷介入路上的“拦路虎”。
  从2019年开始,四川农信试点探索“柠檬贷”,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种植贷”特色金融产品,并最终写进《通知》里。四川农信提出按照“一行(社)一策,一县(区)一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匹配不同的金融服务方案,推动当地特色种植业发展。
  “种植贷”产品在还款方式、期限设置上与特色农业产业生长经营周期相匹配,额度最高200万元,期限最长10年,为家庭农场提供差异化信贷产品。“从种植、生长到挂果,农信全周期信贷支持是我们的底气!”有农户高兴地说。


看支撑:
四川农信既关注乡村治理“软”的一面,也聚焦基础设施“硬”的一面,支持乡村振兴“软硬兼顾”,有“面子”更有“里子”

  不仅是支持农业经营主体,《通知》还专门针对全省乡村治理提供金融服务,这出于何种考虑?
  “有效治理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省联社主要负责人介绍,广袤的沃野山乡不仅需要产业兴旺、经济发展,还要有山清水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海晏河清、公正廉洁的政治生态,以及民风淳朴、民心厚道的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提供金融服务有助于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助于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乡村社会,不断增强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自然生态更优美——全省农信系统将大力支持农村绿色发展,加大对农村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及供水、农村危旧房改造等项目的金融支持力度。目前生态农业项目和农村环境整治贷款余额已达17亿元,下一步,还将围绕“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五年行动,支持农村无害化厕所建设、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垃圾处理工程,切实改善农村人居生活环境。
  让政治生态更清廉——四川农信依托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打造省、市、县、乡、村五级联网的实时预警、实时公开的廉洁乡村服务平台,实现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简称“三资”)运营管理、资金使用、补贴资金发放等的高效管理和及时公开,帮助村民拓宽民主监督渠道,预防基层“微腐败”。目前已在乐山、德阳等16个市州的75个区县落地推广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其中乐山探索的“三资”监管工作还曾获得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
  如果说乡村治理是“软件”是“里子”,那么乡村基础设施就是“硬件”是“面子”。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软硬兼顾”,有“面子”也有“里子”。
  “四川农信将从3个方面积极支持全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述负责人介绍,一是加大对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改善、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的信贷支持力度。目前,全省农信系统支持农田基本建设贷款余额超25亿元。二是加大对农村水、电、气、路和通信等“五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目前,全系统支持各类农村基础设施贷款余额超150亿元。三是持续用好“安居乐”农户建房贷款、“安居乐”农村土坯房改造贷款等产品。目前,全系统在农房改造领域投放贷款余额超20亿元,有效支持农村家庭改善居住条件。


看机制:
做好“加减乘除”法,建立4种机制,确保“真金白银”的举措落细落实、见行见效

  “真金白银”的政策,如何落到实处?四川农信建立4种机制发力。
  做好“加法”,形成合力,建立联动工作机制——
  全省农业农村部门和全省农信系统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形成政银支持农业经营主体、服务乡村治理工作合力;建立顺畅的信息共享机制,及时互通政策支持、服务成效及存在问题等情况;加强联合指导,因地制宜联合组织开展培训,推广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促进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
  做好“减法”,降低风险,建立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
  全省农信系统加强与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等担保机构的合作;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保障体系,引导保险公司拓宽保障范围、创新保险产品、优化保险赔付,更好满足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多层次、多元化风险保障需求。
  做好“乘法”,放大效应,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四川农信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实行“党员派驻行政村制度”,打造乡村发展新引擎。全省农信系统全力推动党建+金融“双基共建”工作,向重点乡镇、村(社区)派驻“金融副书记”“金融村官”,为乡村治理和农村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做好“除法”,提高效率,创新金融服务机制——面对农村金融一些“老大难”问题,必须运用创新思维,提高金融服务“三农”的效率。为此,四川农信不断创新金融服务理念和金融服务政策,积极探索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贷、集体经济组织贷、冷藏保鲜设施建设贷等专属信贷业务;加快创新产业链融资模式,实现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相互补充,产业链上、中、下游全面覆盖的产业链融资新路径……
  笃行不怠谱新篇,踔厉奋发启征程。站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起点上,四川农信紧盯打造“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地方金融主力军银行、普惠金融主力军银行”目标愿景,拿出“真金白银”、倾注真心实意、聚焦真帮实干,支持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助力乡村振兴,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责任编辑: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