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农信资讯 > 媒体报道

【中国经济时报】四川农信:饱蘸“农”墨挥写锦绣巴蜀共富华章

2021-11-17 20:25:00    来源:   作者:徐春培 唐怀明  点击数:

四川素称“天府之国”,既有“沃野千里”的成都平原、山川峻美的自然风貌,又有名人文豪竞相辈出、秀冠华夏的历史人文;不仅有世界上最早、最优秀的水利工程——都江堰,还在北宋时期就诞生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和最早的银行机构“钱庄”;进入21世纪的现代,四川又被评为中国“十大新天府”之首。在这里,自然、人文与社会风俗多种景观相生相依,造就了得天独厚、品位极高的天府文化。

就在这片有着21个市(州)、183个县(市、区)、3101个乡镇、2.7万个行政村、幅员48.6万平方公里的“陆海”“雄国”,活跃着一支服务县域和乡村“草根经济”70年的老牌农金“地面部队”,其拥有93家行社、4万名在岗员工,5200个网点、1.1万个村级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2万多个村级服务点,ATM等电子机具布设近10万台,如蛛网般密布的物理服务网络,1.7万名客户经理奔走在村落田间,如涓涓清泉细细“滴灌”着巴蜀大地,让“东方伊甸园”田地更肥美、民生更殷富。

这,就是活跃在天府之国的农村金融主力军银行——四川农信

“简笔”勾勒,四川农信整体形象跃然眼前:业务规模最大,是服务四川省“三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力军银行;网点覆盖最广,拥有四川全省最大的一张金融服务网络;员工数量最多,是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专业农村金融队伍。

到2021年6月底,四川全省农信系统资产规模近1.75万亿元,各项存款1.5万亿元,贷款规模8527亿元。资产规模、各项存款均居全省金融同业第一。

细细描摹,四川农信深植巴蜀“三农”沃土,70年不辍耕耘的“老黄牛”形象鲜活而生动。

“五级书记”共铸脱贫攻坚不朽丰碑

蜀地,既有“田肥美、民殷富”的千里沃野,也有占全省面积60%的甘孜、凉山、阿坝“三州”这样的连片贫困区域。作为四川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四川农信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承担社会责任,特别是在金融精准扶贫和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我们将金融精准扶贫工程作为强基固本‘六大工程’之一,纳入四川农信‘1234567’治行兴社基本方略,从战略高度定位精准扶贫、推动精准扶贫。”四川省农信联社党委书记、理事长艾毓斌表示,四川农信扶贫工作真抓实干,认真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组建起四川农信脱贫攻坚的“最强铁军”,为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打下了扎实基础。

从省联社党委书记、市(州)办事处党委书记、县(市)行社党委书记、乡(镇)信用社党支部书记到驻村第一书记,把党建力量挺在脱贫攻坚战最前线,四川农信“五级书记”抓脱贫攻坚的重要作为值得大书特书。四川农信把金融精准扶贫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发挥“五级书记”的引领作用,以其在金融精准扶贫和脱贫攻坚中发挥的大作为、负起的大担当、作出的大贡献,连续6年获四川省委、省政府表彰。

看一组数字。近8年来,四川省农信联社党委累计召开精准扶贫专题党委会20余次,率队到对口帮扶县、定点联系村及联系户开展脱贫攻坚实地调研、走访慰问150余次,与13个市(州)政府签署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频繁互动的背后,体现了四川农信金融精准扶贫的力度、广度和深度。

对四川而言,凉山州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坚中之坚,是名副其实的扶贫“硬骨头”。2020年,在脱贫攻坚最要紧最吃紧的关头,艾毓斌赶赴凉山,走遍了四川最后“摘帽”的7个贫困县;其他党委班子成员也遍访挂联帮扶点,带项目、带资金助力脱贫攻坚。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五级书记”凝心聚力、不胜不休,助力四川彻底攻克了深度贫困“堡垒”,兑现了“军令状”。

“信用家支,瓦吉瓦。”凉山农商银行党委根据彝族家支文化特色,在全国首创“信用家支”,将个人征信变为集体征信、家支征信。以“家支”为切入点,凉山农商银行创新推出“农户+家支”“农户+家支+干部”等多种贷款担保方式,进一步完善信用评定“1+ N”风控模式,广泛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创建工作,对信用村、信用户给予1-3个百分点不等的差别化优惠利率,激励农户重信守信。目前,辖内已有346个行政村成为“零不良”的信用村。

在“五级书记”带领下,四川农信4万名干部员工“走千村,访万户”开展“整村授信”:100%对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进行评级授信,100%满足授信贫困户有效信贷需求,符合条件的行政村自助机具100%覆盖,做到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额,村村有机有点有联络员,让金融“活水”浇遍巴蜀山乡。

一个例证。绵阳办事处党委书记带领干部职工,历经多月调研论证,切实整合全市9家行社在资金、人才、渠道等方面的优势,助力全市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5.9%下降为0,提前一年完成全域减贫任务。

一个侧影。若尔盖信用社党总支书记带头发扬“缺氧不缺干劲、艰苦不怕吃苦”精神,带领团队主动承担全县100%的牧民定居行动计划信贷支持任务,累计发放牧民定居贷款2亿多元,帮助5万余名牧民告别了千年“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

一个细节。宜宾农商银行(原金江农商银行)派驻贫困村第一书记雷雄,酷暑时节身携藿香正气液早出晚归,头顶烈日行走在乡间小路,为丘林村、柏林村781户农户全部建立了经济档案,评级授信2640万元,累计为119户贫困户发放贷款874万元。

脱贫的梦,小康的梦,四川农信“五级书记”帮千千万万贫困老乡追梦、圆梦。自2015年以来,四川农信在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高原藏区四大连片特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特别是45个深度贫困县,精准对接扶贫金融服务需求,5年内累计发放各类精准扶贫贷款1285亿元,惠及508万贫困人口,其中扶贫小额信用贷款270亿元,余额占全省同业的87%;结对帮扶贫困村226个,捐赠资金物资9000余万元,协调各类资金1.96亿元,为四川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了磅礴的农信力量。

倾情聚力托举锦绣巴蜀“共富”梦想

“扶上马,送一程”。虽然全省贫困群众已脱贫奔小康,但四川农信“快马加鞭不下鞍”,持续精准对接已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生产经营及后续融资需求,把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单户最高额度由10万元提至30万元,单笔最长期限由3年提至5年,力保脱贫户不返贫。

如何促进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四川农信以扎实的行动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持续加大“三农”金融支持力度,积极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全面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围绕“川字号”特色农业培育,提升品牌效应和规模效益;按照力度不减、标准不降的基本要求,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

坚持合作共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四川省农信联社与省农业农村厅开展合作,下发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家庭示范农场、示范专合社等名单,扎实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评级授信全覆盖;同时,用好省农担增信分险作用,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贷直通车”合作落地,指导基层行社依托新农直报平台,处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预约笔数1920笔,金额13亿元;以“党建+金融”模式,探索构建双基共建金融惠农的服务模式。截至6月末,四川农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5万户,贷款余额533亿元,上半年累放216亿元。

聚焦一二三产业融合,全力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支持广汉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南江县黄羊种养循环现代农业园区、凉山会理石榴现代农业园区等各类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贷支持14亿元,现代农业园区贷款38亿元。围绕园区特色优势产业、园区入驻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以“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农户”业务模式,持续产品创新,推出“银花贷”“黄羊贷”“橘乐贷”等专项信贷产品,向园区内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放贷款78亿元,辐射带动农户81万户。

聚精会神,培育“川字号”特色农业。围绕“10+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重点支持川粮油、川茶、川竹、川猪、川果、川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至6月末,支持“10+3”产业贷款余额461亿元,较年初新增49亿元,其中,生猪产业贷款89亿元,比年初增加20亿元;种业贷款71亿元,比年初增加6亿元;现代农机装备贷款2亿元,比年初增加1000万元。

持之以恒,加大对脱贫地区的金融支持力度。今年以来,四川农信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特别是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涉藏地区、革命老区的信贷投放力度,促进脱贫地区产业发展壮大。截至6月末,全省农信向88个脱贫县发放贷款余额3003亿元,比年初净增362亿元。其中,累计向1.35万户脱贫人口投放利率优惠、财政贴息的小额信用贷款4.8亿元,余额63.3亿元,投放额和余额分别占全省同业的98.8%、87.3%。

四川农信坚定承担社会责任和支农使命,全力支持农民圆美好生活梦想,切实助推城乡共同富裕,截至2021年6月末,各项贷款余额8527亿元,其中,涉农贷款余额5363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63%;普惠型涉农贷款2282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27%。

政银携手打造“三农”金融“王牌服务”

“要用良好的金融供给和服务,激活农村的金融需求,托起乡村振兴的朝阳。”四川省农信联社主任张希说。本着这样的理念,四川农信着力打造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服务品牌。

四川有2300万农民工,是劳务输出大省。“这个群体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他们同样需要金融服务。做好农民工金融服务,四川农信要有大作为。”张希说。

服务好农民工群体,四川农信已制定战略规划,并调查和响应农民工的金融服务需求,殚精竭虑地帮助这一群体。目前,四川农信已经与省人社厅农民工服务中心展开合作,共同推进返乡入乡创业金融服务,农民工服务中心将其提供的找活招工、证照办理、欠薪追讨等服务内容加载到四川农信精心打造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每个村的“农综站”都成为了在外打工农民心中温暖的“家”,建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在行政村一级的重要支撑点。

四川农信按照“六个一”的工作思路,采取“银政”“银企”“银商”共建模式,升级打造“金融+政务+村务+电商+民生+物流”六位一体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的创新实践,值得浓墨重彩地书写一笔。

“现在可真是太方便啦!不用出村就能办好多事情,过去哪里想到还有这样的好日子!”宜宾市宋家镇胡坝村刘老伯开心地说。

在胡坝村,宜宾农商银行设立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由原便民金融服务点升级改造而成,可提供集金融、电商、宣传和政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值得一提的是,通过与农资公司合作,试点“农资线上销售”业务,农综站还提供肥料展示和宣传销售等服务,极大方便了当地农户。

细细观察,这家农综站功能着实不少:有智能终端、智能POS、点钞机等设备,能提供查询、取现、转账、贷款申请和发放等基础金融服务;智能终端上还有综合政务、社保、就业信息、三资信息、退役军人事务信息等。农综站还是个快递驿站,并销售当地农副产品,快递投递、收寄、物流营销、外运中转等服务使得这里成为了全村人气最旺的地方。

四川农信的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得益于紧密的银政合作。为了增强农综站的综合服务效能,四川省农信联社与省政务服务和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签订了《“政务+金融”综合服务战略合作协议》,明确以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载体,推进政务和金融服务渠道共建共享、服务内容互联互通、便民活动合作联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创设便民服务基础支撑,助力乡村振兴。同时推进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入驻村党群服务中心(村委会),可以代办党务、民政、人社、农业农村等政务服务,实现“站点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服务共抓”。

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政务、生活缴费、农村电商、通讯、物流快递等一站式综合服务,四川农信的服务覆盖面和服务触角由此无限延伸。除了补贴查询、小额取现、转账、贷款还款等6类21项金融服务外,农综站还加载了惠农惠民一卡通服务、退役军人服务、农民工用工招聘、三资查询等18项政务服务,开通了手工代办专合社土地流转签领、高标准农田建设验收签章、外出人员信息登记等30项村务服务,以及社保/医保缴费、水电气缴费、通讯服务、物流服务等12项便民生活服务,提升了农村地区便民服务“就近办”“线上办”水平。

从2018年雅安银木村诞生第一家农综站开始,四川农信已累计打造农村金融综合服务站(点)4.2万个,其中较具规模的农综站11075个,乡镇覆盖率达91%,行政村覆盖率达88%,发展金融服务联络员3.7万余名,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让金融“活水”在千乡万村畅快流淌。

“共富”目标就在前方,乡村振兴仍在路上。“四川的明天,朝阳在农村。”张希说。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四川农信始终走在大路上。

责任编辑:王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