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巴蜀大地 谱写辉煌篇章
2015-07-01 15:08:32 来源:四川经济日报 作者: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点击数:
——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十年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2015年是四川省农村信用联社成立十周年,也是四川农信深化改革的十年。
十年改革,十年跨越。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农信深深扎根巴蜀大地,以倾情“三农”推发展、猛上台阶促转型和服务小微企业、服务民生、奉献社会为己任,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迅速扭转了被动局面,整体走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目前,四川农信已发展成为拥有员工4万余名、营业网点5600多个、业务领域覆盖“三农”、中小微企业和城乡居民等各个层面的全省最大社区性、零售性银行业金融机构。同时,四川农信还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5%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89%以上的农业贷款、98%以上的农户贷款、93%以上的灾区农房重建贷款、100%的藏区牧民定居贷款、55%以上的下岗再就业贷款、70%以上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满足了占总户数近55%的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成为名副其实的服务“三农”、服务中小微企业和县域经济的金融主力军。
十年砥砺,十年辉煌。面对历史的选择和时代命题,四川农信披荆斩棘,攻坚克难,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出了一条改革、发展与责任相得益彰的道路,走出了一条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道路,交出了一份令四川人民满意的答卷:
2004年的危机
2004年末,四川农信存款总额1189.8亿元,贷款总额921.8亿元,拨备前利润5.23亿元,拨备余额12.05亿元,历史包袱高达502.3亿元。全省174家县级联社有44家亏损,亏损面达25.3%,全省高风险社高达125家。
2014年的辉煌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0631亿元,是2004年的8.94倍,年均增速达24.48%,成为省内首家存款超万亿元的金融机构。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实现拨备前利润275亿元,是2004年的52.54倍,年均增速达48.61%;人均利润54.54万元,是2004年的42.28倍,年均增速达45.38%,经营效益连创新高。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贷款损失准备余额达332.61亿元,拨备覆盖率为256.38%,比2004年提高252.2个百分点;资产充足率(新口径)为13.99%,比2004年提高27.95个百分点,资本实力不断壮大,风控能力显著增强。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十年累计缴纳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及其他各项税费154.13亿元,累计向社会捐赠1.4亿元,社会贡献度持续提高。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先后荣获“中国银行业履行社会责任最佳机构”、“省级文明单位”、“省银行业百佳服务窗口”、“信贷支农工作先进集体”、“城市经济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涌现出一大批先进模范人物,全系统有1人当选全国人大代表,1人当选省人大代表,51人当选市县两级人大代表, 62人当选市县两级政协委员, 20人荣获全国劳模等国家级表彰,84人荣获省级表彰,363人荣获市县两级各类表彰,四川农信社会形象日益提高。
回首十年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不得不感叹,在时代变幻的大背景下,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下,历经改革初期的迷茫和成长过程中彷徨的四川农信,是怎样历久弥坚、厚积薄发,创造了如今令人骄傲的辉煌?我们从四川农信和四川农信人那矢志不渝、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栉风沐雨、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中找到了答案。
深化改革、完善治理激活力
改革是四川农信发展的原动力。 十年来,四川农信始终把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转型升级和化解风险的原动力和重要抓手,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改革促转型,以改革促升级,走出了一条以改革化解危机、消化包袱、推动发展、实现转型的持续健康发展之路。
落实扶持政策,化解历史包袱。从2005年开始,四川农信积极落实国家扶持政策,组织开展央行票据发行兑付工作,5年时间完成全省(除甘孜州、阿坝州、凉山州外)151家县级联社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工作,累计兑付资金95.9亿元。到2012年,全省174家县级联社兑付央行专项票据工作全部完成,累计兑付资金97.87亿元,彻底化解历史包袱,实现了轻装上阵。
深化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从2005年开始,四川农信开展了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革,明晰了产权关系,增强了发展活力。到2014年末,全省已改制和正在改制的机构数达到117家,按改革前174家县级法人机构统计,以县为单位的统一法人社改革占比达67%。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大部分县级联社建立了社员(股东)大会、理(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三会一层”的组织架构,初步形成了决策、执行、监督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体系。同时,四川农信还开展了增资扩股和资格股改造工作,全系统消除了资格股,重新梳理了增资扩股工作流程,确立了以净资产倍率法为基础的股权定价标准,吸引了一大批认同四川农信发展战略的民营企业成为四川农信的股东,构建了以民营资本为主体的产权结构。此外,四川农信还按照银行化改革方向,大力推动符合条件的市、县两级法人社改制组建农村商业银行,已成功组建市、县农村商业银行25家,正在启动4家城区农村商业银行和20家县级农村商业银行的组建工作。
提升行业管理,探索“小银行、大平台”新模式。探索农村信用社改革的新模式,加快省农村信用联社和市县农村信用联社服务职能转型,由试点到全面,探索“小银行、大平台”行业管理新模式:即市县农村信用联社压缩、减少的中后台部门,将腾出来的员工转换到前台加强前台的服务功能,为客户提供更专注、更专业的服务,向“小而专、小而特、小而精”的“小银行”转变;省农村信用联社强调去行政化管理,通过完善现有的计算机中心、培训中心、融资结算中心、银行卡(信用卡)中心平台,组建新的电子银行中心,产品研发中心、风险评估中心、集中运营中心等服务平台,为市县农村信用联社提供战略指导、政策协调、信息科技支撑、支付结算、人员培训、产品研发、品牌宣传等市场化、企业化服务,向服务大平台、市县农信社金融综合服务供应商转变,创造省、市县两级法人体制下四川农信抱团发展的新优势。
服务“三农”、扶助小微立根本
农信社的根基和优势在“三农”。四川农信成立之初就提出以勇于肩负助农致富的历史使命,奋力开拓与农共舞的伟大事业为己任,这坚定有力的语言,是四川农信孜孜以求的梦想,是四川农信作为农村金融主力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责任担当,是四川农信四万多员工对巴蜀大地五千多万农民兄弟的庄严承诺,是四川农信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力量源泉。
“惠农兴村”三步走,助农致富新跨越。十年来,四川农信坚持立足农村,依托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倾力实施“惠农兴村”金融服务工程,扎实推进“渠道建设进村入户、实现基础金融服务全覆盖,创新贷款产品满足有效信贷需求、实现贷款支持服务全覆盖,积极研发投资理财产品、使农户财产保值增值”三步走的战略,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服务“三农”、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被广大农民誉为“四川人民自己的银行”。截至2014年末,全系统机构网点5665个,占全省金融机构网点总数的45%,在全省131个县3894个乡镇24289个行政村建起了28000多个助农便民金融服务点,布放了EPOS机57562台、POS机22668台、ATM机5299台,构建起以“固定网点+电子银行+金融自助机具+流动服务网点+汽车银行+金融服务联络员”为支撑的“三农”金融服务体系,实现农村基础金融服务省内全域覆盖,使农民 “足不出户可缴费、身不出村存取款,田间地头能转账”,享受到了与城市人一样的现代金融服务。全系统采集了1417万户农户资料,推出促进农民就业的“助小贷”、“扶微贷”、“富商贷”3大系列81款产品,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够实现就业,增加收入,提升生活品质。在全省为农民“量身订制”、自主研发了起点低、保本、低风险的“金信富•丰登”系列理财产品,累计发行78期,发行额254.11亿元,使广大农民实现了“足不出村可理财、在家分享好成果”的美好愿望。
不畏艰难担重任,促进地方新发展。十年来,四川农信在推动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不畏艰难,勇于担当,承担了服务“三农”、支持灾后重建、支持藏区牧民定居行动计划、彝家新寨、大巴山连片扶贫开发等重大任务,为四川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累计发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农民工创业贷款等148.62万笔,涉农贷款余额为4552.07亿元,占各项贷款的83%,年均增速为18.9%,高于同期贷款平均增速1.31个百分点;累计为全省1800多万户农户代付财政补贴资金,出色地完成了党和政府交办的惠民政策任务。累计发放“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专项贷款83.38万笔、337.39亿元,其中农房重建贷款67.24万户、151.84亿元,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的94.88%和93.20%;发放困难农户农房重建贷款6.58万户、15.68亿元;发放农户恢复生产经营贷款7.6万户、28.01亿元;累计发放4.20芦山地震应急性贷款、住房重建贷款4.79万笔、27.96亿元,卓有成效地支持了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特别是灾区农房重建工作。累计发放牧民定居贷款4.81万笔、10.42亿元;累计发放彝家新寨建设贷款1.97万笔、3.74亿元;累计发放巴山新居贷款1.48万笔、7.14亿元。地震灾区废墟上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漂亮农房见证了四川农信危难之时的责任,广袤藏区、大小凉山一排排整齐靓丽的新居新寨见证了四川农信促进民族团结的热情,秦岭山中星星点点的巴山新居见证了四川农信帮扶老区脱贫致富的担当。
“扶微助小”闯新路,创造普惠金融新模式。十年来,四川农信始终坚持“千方百计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办贷效率”的理念,启动实施并全面升级“扶微助小”金融服务工程,把小微业务作为四川农信核心业务,成立县级联社小微企业客户中心,配备专职客户经理,推出“成长之路”系列贷款产品,引进德国IPC公司的微贷技术、哈尔滨银行小贷款技术,横向复制试点推广,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扶微助小”之路,初步创造了一种适合小微企业融资的普惠金融新模式。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共有113家县(市)法人机构开办微贷业务,累计投放微贷268.70亿元,存量贷款9.9万笔183.70亿元;共有104家法人机构推广小企业金融业务,累计投放7320笔,余额84.59亿元。全系统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71.61亿元,占全部新增贷款的28.52%,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68个百分点,为全省中小微企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依托科技、创新产品强支撑
科技是四川农信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十年来,四川农信始终坚持“科技引领、专业提升”,重点突出信息科技和电子化建设。从2006年5月信息科技中心成立到现在,全系统信息科技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粗放管理到精细化管理、从“单机版”到“省、市、县三级架构信息网络”、从存折使用到蜀信卡普及、从手工记账到“网上银行”……四川农信开启了以科技引领业务发展的新纪元。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科技应用保障水平。十年来,四川农信始终站在信息技术革新最前端,依靠“拼”的劲头,以超常于其他银行的速度完成了全系统信息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50亿元,建成了生产数据中心和电信西部数据中心,实现了生产数据中心和同城灾备中心的互联互通。完成了数据中心核心网络和市州分中心上联网络升级改造,从原有复杂的多协议交换虚拟网络演进为上、下行结构清晰的架构,实现了向新一代数据中心网络架构的平滑过渡。采购了IBM全球最新型号的System z服务器及存储平台,实现主机系统整体硬件架构及处理能力升级。有序推进信息科技中心综合服务楼、新生产中心和同城、异地灾备中心的规划和建设工作,基础设施将得到进一步夯实,信息科技应用保障水平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满足业务发展需要。十年来,四川农信紧紧围绕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全系统科技应用和保障水平。10年来,四川农信先后建成了业务经营决策支持系统、个人消费贷款系统、微贷系统、小贷系统、四川农信SC6000Z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稽核管理系统二期、建设网保证金等80多个项目,有力地响应和支持了四川农信业务发展需求。如四川农信SC6000Z新一代核心业务系统2014年一年就完成核心交易21.04亿笔,交易金额28.20万亿元,完成支付渠道交易3.23亿笔,交易金额13.72万亿元,荣获权威机构颁发的“2014年度IT管理最佳实践奖”。同时,四川农信与时俱进,积极应对互联网金融挑战,全面启动新一代电子银行平台建设项目,完成了网上银行VIP限额管理系统升级、网上银行、电子商城、手机银行、微信银行、“飞信通”、新一代呼叫中心、短信平台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将新一代电子银行打造为服务最终客户、基层联社和其他小银行、合作第三方、省联社等各方的“大平台”,促进电子银行业务从产品交易向营销与综合服务的多元化服务模式转型。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全系统自助银行设备累计交易笔数51000万笔,涉及金额3631亿元;EPOS累计交易笔数3574万笔,涉及金额224亿元;网上银行累计交易笔数1021.56万笔,涉及金额7181亿元;手机银行累计交易笔数638万笔,涉及金额269亿元。
创新银行卡产品,拓展银行卡应用渠道。十年来,四川农信高度重视银行卡新产品研发和营销力度,先后打造了蜀信•旅游卡、蜀信•健康卡、蜀信•公务卡等10款全省通用产品和14款特色联名卡产品,实现旅游、社保、公交、出租车及校园的金融IC卡多行业应用。同时,四川农信积极拓展IC卡的应用渠道,从先前较单一的银联交易渠道,向网银、电话银行、第三方批量等多渠道扩展,实现系统内卡业务种类的全支持。目前,四川农信银行卡业务稳步推进,全省126家法人机构获准发卡资质;蜀信卡银行卡在医院、公交、园区门禁、超市积分等第三方行业广泛应用,客户可享受折扣优惠、商户积分、赠送礼品等优惠和增值服务。截至2014年末,全省累计发行蜀信卡4667万张,在柜面、ATM等渠道累计交易笔数7.66亿笔,涉及金额达5.63万亿。
防范风险、强化内控筑保障
风险防控是金融机构内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十年来,四川农信一贯坚持风险管理的全过程与全覆盖,努力做到经营机构设在哪里,风险管理架构就延伸到哪里;业务发展指向哪里,风险管理触角就覆盖到哪里,确保了各类风险有人管、管得到、管得住,有力保障了全系统效益、质量、规模的协调发展。
紧跟发展步伐,完善风控体系。十年来,四川农信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从规划、制度、流程等方面不断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先后制定了《四川省农村信用社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指引》、《四川省农村信用社风险管理办法》以及理财业务、信贷资产等分类管理办法,从制度上对全系统风险管理进行全面规划,夯实了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同时,还研发了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制定了风险管理偏好指导意见,行业退出意见,公司类客户核心、关键的风险预警信号指标,强化风险达标考核,建立了完善的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体系。另外,还大力推进风险管理条线的专业化管理,强调风险管理的人员、机构和报告路线独立于市场路线,理清了风险管理条线职责,并以流程银行建设为契机,大力推行风险经理平行作业和事前、事中、事后流程管理,有效提升了全系统风险管理水平。
强化风险防控,化解高风险社。十年来,四川农信建立了覆盖全部机构、全部业务和经营管理全过程的风险预警和监控机制,通过落实责任、制定措施,有效强化了全系统风险管理。同时,积极探索不良资产处置新路,全面加强高风险社化解工作,设立不良资产管理“中心+公司”和“风险救助准备金”,加大对不良贷款的清收处置力度和高风险社化解力度,有力提升了资产质量。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不良贷款率为2.37%,比10年前下降了29.32个百分点。
从严治社,强化审计与安全保卫工作。十年来,四川农信按照“风险引导审计、审计关注风险”的工作思路,加强对重点法人机构、重点项目、重要风险点和新业务,调整的高管人员及本部直属单位的审计,结合非现场审计的引领作用,通过综合审计、专项审计、后续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手段,有效揭示内部经营管理存在的风险事项和违规问题,发现线索,处理问题,化解风险。同时,全面强化安全保卫工作,着力提升业务库和安防设施建设,营业网点达标率98%,业务库达标率96.6%。积极推进安全评估工作,全系统所有法人机构经公安、银监部门的安全评估验收,平均得分为92.33分,53个联社列为安全防范优秀单位,78个联社列为安全防范合格单位。督导各机构与当地政府、公安、友邻单位签订“警企共建”协议、治安联防协议、友邻联防协议,建立了 “大联防”工作格局;在元旦、春节、国庆、中秋等节假日部署全系统安全大检查和突击检查及专项安全检查,确保全社安全无事故,维护全社安全稳健运行。
改革薪酬、竞争用人壮队伍
薪酬制度和选人用人机制事关员工切实利益,事关四川农信的前途和命运。十年来,四川农信持续深化薪酬分配制度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基本建立了“能升能降、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薪酬分配激励约束机制和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
挂钩绩效,克服平均。十年来,四川农信持续深化薪酬制度改革,制定工资分配指引,将市县法人联社薪酬总额与机构经营成果挂钩,员工薪酬与个人的能力水平和业绩贡献挂钩,并开发应用了绩效考核系统,实现薪酬分配与绩效考核落实到市县法人联社机构和个人,通过一年一个台阶的系列改革措施,彻底打破了原有的工资体制,克服了平均主义,制定出符合四川农信行业特点和实际的工资制度,大幅提高了市县法人联社薪酬总额和一线员工的收入。同时,统筹兼顾,规定高管人员薪酬上限,合理确定高管人员薪酬与普通员工工资差距,保证普通员工工资年度增长比例,统筹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全面建立员工企业年金制度,健全员工福利体系,形成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之间的合理工资收入分配关系,促进全系统公平正义。
党管干部,“赛场选马”。十年来,四川农信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不动摇,实施全系统党的垂直领导和干部垂直管理“两个垂管”,按照“双向进入,交叉任职”的要求,规范党委成员构成和干部配置,理顺了省联社、办事处、县级联社干部管理关系。同时,配合县级单位统一法人的产权改革,逐步规范党委成员有效履职的方式方法,厘清机构党委与“三会一层”的职责关系,实现了“党管干部”与“法人治理”有机融合。另外,在干部选配上,坚持“赛场选马”,通过“系统内比选择优选拔”、“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横向纵向交流多岗位锻炼”、“从他行引进系统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动态化管理和调整”等机制,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工作力度,将一批懂经营、善管理、高学历、德才兼备的优秀年轻干部选配到关键岗位,为四川农信干部队伍增添了新鲜血液。
逢进必考,能上能下。十年来,四川农信不断探索人才引进机制与员工招聘机制,规范了全省法人机构补员途径与工作要求,确立了“逢进必考”原则,凡信用社招收合同制员工,必须经过统一考试,并采取省、市、县三级审核选拔的方式,大大提高了招聘流程的公正性与科学性。截至2014年末,通过社会考试招聘共招收合同制员工14878人,通过校园考试招聘共招收大学生员工1007人。同时,逐步畅通员工职业通道,先后出台多项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措施,全面实施中层干部公竞聘和一般员工竞争上岗制度,进一步规范离岗退养和解除劳动合同管理,构建了“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工机制,充分调动了四川农信广大干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
推进文化、塑造品牌树形象
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的“软实力”。十年来,四川农信把六十多年厚重的农信社文化积淀与现代金融理念相融合,重塑有自身特色的文化新理念,为全社发展凝聚强大的正能量和精神动力。
强化文化引导,塑造企业品牌。加强企业品牌宣传,专门成立了四川天马星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全权代理和整体推进四川农信社的品牌文化建设。完成全省农信社存款突破6000亿元、第三届“四川农信杯”乡村青年歌手大赛等整体品牌推介项目6个;制作规范统一的员工工作证件和工作牌;利用《四川农信报》、星河艺术团和门户网站“三个平台”,加大整体品牌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全民金融知识大奖赛,前后历时180余天,5万多人报名参赛,1.8万人参加网络海选,6万元余人在省、市、县现场观看电视竞赛,参与普通公众达200余万人,创下四川省近年来金融知识普及活动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受众最多、影响范围最广的记录,领全国全民金融知识大赛活动之先河,收到非常好的宣传效果,提升了企业社会形象。
打造和谐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积极开展文化体育活动,举办运动会、文艺汇演、演讲比赛、征文活动、书画比赛等,丰富员工业余生活,营造温馨的生活工作环境,提升员工幸福指数。成立困难员工帮扶救助基金,为困难员工送去组织的关怀和四川农信大家庭的温暖。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大力投放妇女创业、青年创业、下岗人员再就业、失地农民创业、助学等惠及民生贷款,全系统各级法人机构十年累计向社会捐赠1.4亿元,员工累计向社会捐赠1097万元。对口帮扶“三州”民族地区农信社,共计捐赠资金和物资5033.81万元,开展业务合作54笔、22.3亿元,帮助培训三州干部员工3119人次。结对帮扶阆中市青包山村和双龙镇胥家桥村,采取“一对一”方式帮扶贫困户和贫困大学生,邀请专家对全村进行了养殖和种植培训,切实解决群众生活困难,助民致富。通过这些举措,使四川农信负责任银行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课题组)
课题组组长:
杨 钢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
课题组成员:
陈 杰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刘金华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辑:管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