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 农信资讯 > 媒体报道

十年同筑普惠梦 情洒巴山蜀水间

——四川省农村信用社10年来履行社会责任综述

2015-07-01 15:03:05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何俊杰   点击数:

       一家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的企业,其生命力将是永恒的。
       只有富有爱心的财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财富,只有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才是最有竞争力和生命力的企业。这是国家领导人在《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中的论述。有一类金融机构将其奉为圭臬,自诞生之日起,就将服务“三农”、小微企业、县域经济作为定位和宗旨,始终坚持普惠金融理念,践行普惠金融道路。四川农村信用社就是这样的金融机构。
       2005年6月28日,四川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以下简称“四川省联社”)挂牌成立。时至今日,时间的指针正跨越第10个年头。
这10年,是四川农村信用社发展最好最快的10年。截至2014年末,全省农信资产总额15023亿元,各项存款余额1063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484亿元,资产、存贷款规模均跃居全省同业第1位,资产规模攀升至全国农合机构第3位,存贷规模均跃居全国同业第5位。2014年实现拨备前利润275亿元,居全省银行业第1位,全国农合机构第3位。四川农村信用社业已发展成为省内规模最大、网点覆盖范围最广、支农支小力度最强、成长性最好的地方金融机构。
       这10年,更是四川农村信用社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10年。全省农信在省联社的带领下,以构建和谐社会为恒远追求,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服务和保障民生,以占全省金融机构19%的资金来源,发放了占全省89%以上的农业贷款、98%以上的农户贷款、93%以上的灾区农房重建贷款、100%的藏区牧民定居贷款和彝家新寨建设贷款、55%以上的下岗再就业贷款、70%以上的生源地国家助学贷款,满足了占总户数近55%的县域中小企业的贷款需求,是名副其实的农村金融主力军和普惠金融排头兵,将普惠金融之光泽耀巴蜀大地。
 
       服务“三农” 绿叶对根的情意
       四川农信因农而生,伴农而长。农信之于“三农”,恰如鱼之于水,叶之于根。农信不可须臾离“三农”而发展,就像鱼不可须臾离水而悠游,叶不可须臾离根而常绿。
四川农信服务“三农”责无旁贷,这是绿叶对根的情意。
       10年来,四川省联社带领全省农村信用社始终坚持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始终坚守“与农共舞,助农致富”的宗旨和使命,不断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渠道,丰富金融产品,提升服务水平,努力促进农村繁荣、农业发展、农民致富。
       打造小额农贷的金字招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四川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的“黄金品牌”。凡诚实守信、有劳动能力的农户,无论是因生产或生活所需,都可得到农村信用社的授信额度,并办理借款业务,像取存款一样方便。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发放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余额605亿元,有效解决农民“贷款难”问题。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重要基础。四川农信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大力创新金融产品,支持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开创“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市场+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支持发展特色优势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现代循环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
       全面实施“惠农兴村”工程。让农民畅享与城市人一样的金融服务,这是四川农信的至高理想。2011年,四川农信启动“惠农兴村”工程,按照“畅通结算、信贷便利、财富增值”三步走战略,让农民享受方便、快捷、高效的普惠现代金融服务。
       目前,“惠农兴村”工程三步走战略已经基本实现。第一步战略—农村支付结算平台已趋完善,通过布放自助银行机具和电子银行“e行天下”的成功运行,让农户足不出村就能办理一般的存取款业务;第二步战略—信贷支持平台基本完备,打造“致富之路”农贷品牌,推出“惠农贷”、“富农贷”和“幸福贷”三大系列53款产品,开发上线新一代小额农贷系统,让有劳动能力和诚实守信的人都有权利获得贷款变成现实,并可在ATM和手机上随贷随还。第三步战略—财富增值平台初具雏形,与25家保险公司开展业务合作,自主研发“金信富•丰登”系列理财产品,累计募集资金254亿元,为农村客户增加投资收益2.33亿元。
       随着“惠农兴村”工程的持续推进,四川农信已实现农村金融服务从“一乡一社”到“进村入户”的跨越,农民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金融服务这一理想正在照进现实。
 
       十年风雨同舟,十年鱼水情深。
       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涉农贷款余额3479亿元,占比超过63%,用实际行动践行了“百分之百满足符合条件农户的贷款需求,百分之百满腔热情服务‘三农’”的庄严承诺。
       助力小微 不变的草根情怀
       参天大树长自草根,企业亦如是。
       微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潜力所在。与此同时,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又是世界性难题。
       作为最具有泥土芬芳的金融机构,四川农信与生俱来带有“草根”的气息。助企兴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壮大是四川农信不变的情怀。
       四川省联社自成立之初就提出“三个千方百计”的方针。“千方百计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千方百计提高工作效率、让企业尽快得到贷款”,成为四川农信服务小微企业的恒远追求,并由此做了大量探索和尝试。
       针对小微企业抵押担保难,省联社先后在广汉、简阳、涪城、雁江探索互助式会员制担保、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应收账款质押贷款试点,总结出了“广汉模式”、“简阳经验”,并在系统内全面推广。《金融时报》报道了四川农信探索动产质押第三方监管、有效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具体做法。
       根据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短、频、快、急”的特点,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了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整贷零还贷款、积分贷款、循环贷款等“跨越通”系列信贷产品。同时,进一步优化信贷审批流程,缩短决策链条,实行限时办结制、首问责任制,推行“一站式”服务,开辟小微企业“绿色通道”。
       2012年,四川农信启动实施“扶微助小”金融服务工程,推出小微企业贷款“成长之路”、“助小贷”、“扶微贷”、“富商贷”3大系列81款产品,在“重信用、重现金流、轻抵押”等方面创新突破,为客户提供整体服务方案。
       为创新小微企业服务模式,四川省联社引进德国IPC公司微贷技术和哈尔滨银行小企业贷款技术,在全省范围内完成横向复制推广,彻底改变了过去放贷看重抵押物的状况,让无抵押物的微小企业也可以获得贷款,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提升支持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
       小贷和微贷技术的引进,为四川农信小微企业服务带来了新的机制和新的气象。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272亿元,占贷款总额的23.19%,小微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平均增速4.54个百分点。共有113家市县法人机构开办微贷业务,累计投放微贷269亿元;共有104家市县法人机构推广小企业金融业务,累计投放7320笔,余额84.59亿元。
 
       连接城乡 便捷服务零距离
       凡有水井人家之处,便是农信服务之所。
       即使再偏远的农村,凡有金融需求,哪怕成本再高、亏损再多,总有四川农信毅然坚守的身影。
       社区银行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就是“家门口”的银行。作为全川最大的“社区银行”系统,四川农信以近6000个营业网点、4万余员工的庞大网络覆盖,连接城乡,惠及民众,为全川9000万城乡居民提供零距离的金融服务。
       在“大银行”洗脚进城,撤并农村网点时,四川农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坚守。10年来,四川农信始终是农村金融最忠实的守望者,不仅没有减少一家物理网点,反而通过定时定点服务、汽车流动银行、设立非全日制固定机构网点等方式,填补金融空白乡镇865个,服务覆盖全省所有乡镇和94.9%的行政村。
四川农信人深知,金融服务的“零距离”并不仅仅是空间概念,而是时间、空间、心理距离的聚合,其唯一的检验标准是客户的满意度。为此,四川省联社自成立以来就高度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
       2006年上半年,按照“一流设备、一流人才、一流水平、一流机制”的要求启动科技平台建设,仅用不到5个月的时间建成国内银行业一流的SC6000综合业务系统,完成手工操作到联网操作的跨越,实现全国范围内通存通兑,服务效率一举提高20倍以上,为全川城乡居民搭建起一条金融服务的“高速公路”。2014年10月18日,四川农信新一代SC6000Z综合业务系统成功上线,在原有系统基础上扩容升级,服务效率得到呈几何级的提升。
       2008年4月,四川农信自主品牌的银行卡产品—“蜀信卡”首发成功。截至2014年末,蜀信卡已衍生发展出数十种产品,累计发卡4667万张,全省平均每2人就拥有一张蜀信卡。
       为满足全川城乡居民日益多元化的金融需求,四川省联社主动顺应信息科技革命浪潮,启动“新一代电子银行建设”工程,研发推出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微信银行等“e行天下”系列产品,让四川农信金融服务插上互联网的翅膀。截至2014年末,四川农信网上银行签约客户累计达到73万户,累计交易金额7149亿元;手机银行签约客户累计达到169万户,累计交易金额269亿元。
       此外,四川农信在全省141个县3986个乡镇27376个行政村广泛布放EPOS机62730台、POS机25389台、ATM机5823台,让农民足不出村就可以办理小额现金存取、自助缴费、转账、汇款、查询等多种金融业务。
       时至今日,依托现代科技手段,四川农信已经构建起“固定网点+电子银行+金融自助机具+流动服务网点+汽车银行+金融服务联络员”的服务体系,“村村有点有机有联络员、户户有档有卡有授信额”的零距离、全覆盖服务网络已基本实现。
 
       保障民生 普惠阳光遍全川
       每个人都享有获得信贷的权利。
       普惠金融的要义是向所有人群特别是困难群体提供均等、便捷且价格合理的金融服务。
       对于四川农信而言,普惠金融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也是一项基础金融业务,是农信社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为此,四川农信主动承担民生社会责任,勇于担当党和政府惠农富农政策的金融纽带。
       支持牧民定居工程,10年来累计发放藏区牧民定居贷款10.42 亿元,彝家新寨建设贷款3.74亿元、帮助6.84万户农牧民改善居住环境,促进少数民族地区跨越发展。
为推动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实施,有效解决贫困学生“上学难”问题,积极开办生源地助学贷款业务。10年来,累计发放贷款6.19亿元,使9.06万名贫困学子喜圆大学梦。
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实施创业普惠,让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可获得创业的机会。10年来,四川农信累计发放返乡农民工创业贷款、农村青年创业贷款、农村妇女创业贷款、大学生村官春雨行动贷款等各类创业贷款139.78亿元,帮助22.37万人自主创业。
       为把党和政府的惠民政策及时送到每位农民手中,四川农村信用社每年贴付成本近2000万元,承担了全省2030万农户的20多项各类财政性补贴资金代付业务。
致力环保 绿色信贷作表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四川农信以引导绿色信贷、发展绿色金融为己任,致力于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忠实执行者。
       建立绿色信贷管理机制。制定实施《行业信贷掌控意见》,对积极履行国家环保政策、获得环境保护良好等级的客户,大力给予信贷支持;对高耗能、高污染和生产能力过剩行业贷款实行“名单制”管理,严禁新增信贷投入,要求限期退出。
       大力发展绿色信贷。对水力发电、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重点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治理工程、燃煤电厂二氧化硫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垃圾资源化利用、清洁生产、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及推广、节能技术服务体系、退耕还林等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审查评估,增大信贷投入,助推了我省产业结构调整。
       在通过信贷政策引导社会环保的同时,四川农村信用社高度重视行业环保工作。
       构建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已是四川信合人的共识。节约一度电、一方水、一升燃油,在四川农村信用社已蔚然成风。
10年来,四川农信大力实施精细化管理,建设智能银行,推行无纸化办公和服务,节约各类纸张约合1122吨,相当于种植了约22400棵树,减少约280吨二氧化碳排放量。
 
       抗震救灾 重建美丽新家园
       “5•12”汶川特大地震,震惊世界,全球聚焦。
       地震中,四川农村信用社是全省网点损失最重、人员伤亡最多、资产损失最大的金融机构。2986个营业网点受灾,受损面49%;遇难64人,重伤108人,员工直系亲属伤亡170人;财产损失44.3亿元。
       “我们难,农民更难;我们苦,农民更苦。全省农村信用社必须迅速行动起来,帮助灾区人民解决困难。”当晚,省联社在开赴灾区的车上召开紧急党委会,迅速明确了“为党分忧、为民解难”的指导思想和“一手抓抗震自救,一手抓灾区恢复重建”的工作方针。
山垮房垮四川农信不垮,水停电停服务“三农”不停。震后第三天,四川农信成为第一个通过“帐篷银行”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在北川、汶川、青川、都江堰、什邡、绵竹等灾区,农村信用社的“帐篷银行”、“板房银行”在灾区随处可见,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震后第13天,四川农信成为第一个全面恢复营业的金融机构。
累计发放抗震救灾专项贷款74.24万户、金额284.31亿元;累计发放农房重建贷款66.15万户、金额149.29亿元,分别占全省金融机构的 94.80%和93.09%。
四川农信抗震救灾的积极作为得到了银监会和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充分肯定。银监会授予省联社“全国银行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1人被评选为“全国银行业系统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省联社“抗震救灾先进集体”称号。
 
       2013年,“4•20”芦山强烈地震来袭。
       再次面对巨灾,四川农信无惧无畏。
       省联社在第一时间启动救灾应急预案,迅速成立了灾后重建信贷服务工作小组,积极抗震自救和支持救灾重建。
       芦山地震灾区农村信用社在开展自救的同时,须臾不忘金融服务,在灾区金融机构中最早恢复营业、最早发放农户和企业救灾应急贷款、最早以板房实现全面对外服务。此举得到了各级领导充分肯定,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经济日报》、《金融时报》、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四川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及时报道,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2013年11月5日,省委主要领导在省联社《关于支持灾后农房重建的报告》上批示“我省农信社在灾区重建中勇于担当、主动作为,作出了重要贡献”,对省联社工作、四川农信给予了充分肯定。
       截至2014年末,芦山地震灾区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抗震救灾专项贷款47928户,金额27.9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房重建贷款的94%。
    
       扶危济困 抱团发展促和谐
       发展不平衡是四川的基本省情,也是四川农信系统的基本社情。
       帮扶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农村信用社发展既关系到农信系统的稳定,更关系到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大局。
为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信用社走出经营困境,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农牧民提供有力的金融服务,省联社举全省农信之力对三州农村信用社实行对口帮扶。
在省联社的倡导下,对口帮扶工作形成以资金、物质援助为龙头,人才、智力帮扶为主线,三基帮扶为重点,业务合作、政策扶持为载体,改革转型、机制转换为目标的科学格局。
       累计向三州农信捐赠资金物资24298万元,累计选派三批48名中青年后备干部到三州挂职锻炼,选派业务骨干2495人次开展现场培训,通过综合开展人才、技术、业务合作、政策扶持等全方位帮扶,帮助三州农信迅速走出经营困境,突破生存危机,助推三州农信进入历史最好最快的发展阶段。
       省联社不断探索“系统帮扶、抱团发展”的新路径。
       2011年,开创系统内定向募股帮扶方式,由18家亏损联社向21家盈利联社定向募股4.7亿元,溢价消化历史包袱3.1亿元,当年一举消灭了全系统的历年亏损。
       2012年,设立系统风险救助准备金,分别向16家联社实施救助,促成高风险机构提前摘牌。
       积极引导农村信用社机构支持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加大定向信贷投入。截至2014年末,累计发放巴山新居住房建设贷款14792笔、71389万元,极大地支持了秦巴山区人民脱贫解困。
 
       投身公益 爱心回馈显真情
       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现代企业是社会的细胞,社会是孕育企业成长的母体。
       农村信用社的成长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四川农信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以感恩之心反哺社会。
       灾难无情,人间有爱。面对各种灾难,四川农村信用社集体和个人心怀感恩,慷慨解囊,传递爱心。10年来,四川农信系统累计向全社会捐赠扶贫救灾资金2.1亿元,弘扬了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
       省联社对口帮扶阆中市青包山村,先后捐资100余万元,新建水泥路1.7公里、便民路2.6公里;新建和整治蓄水池16口,全村自来水安装入户,解决了330户、1200人饮水问题;新建桥梁一座,解决了青包山村、瓦口隘村2000余人出行难的问题。省联社还无偿向阆中市捐款3000万元,用于支持阆中市江南裕华新农村综合体建设,打造阆中现代生态休闲农业园,建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两化”互动、统筹城乡的样板园区。
       推行金融知识下乡,以“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活动为载体,大力开展小企业金融服务、反假币、反洗钱等宣传月活动,向广大民众宣传普及金融知识。
积极举办社会公共活动。与共青团四川省委、省精神文明办联合举办“农信杯”乡村青年歌手大赛,组织四川农信社星河艺术团赴各市州巡演,为广大农民奉献了一场场精彩的文化盛宴,全面展示了四川农信社的企业形象。
       10年责任,10年殊荣。
       四川农信在服务“三农”和履行社会责任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获得了社会公众的普遍好评和广泛认可。
10年来,省联社先后被“榜样中国2010年度传媒大奖•金融榜”评为最具社会责任企业奖、最佳金融创新奖、最佳金融服务奖,被中国银行业协会评为“中国银行业2010年度履行社会责任最佳机构奖”,被四川银监局和四川日报社评为“最佳银行业社会责任奖”,被省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回首10年,放眼未来。四川农信将继续高举普惠金融旗帜,以服务全川城乡居民为己任,打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具有较强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在助推四川经济社会发展中担当更大的责任。

责任编辑:管理员